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新闻动态 正文

我校学生在第五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北京赛区)获得佳绩

作者:王芬时间:点击数:

日前,第五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北京赛区)决赛顺利落下帷幕。此次比赛以三个维度(内容、效用、呈现)和五个视角(跨文化意识和敏感性、跨文化情感和态度、跨文化基本理论和视角、跨文化交际能力、创新能力)为基准,重点考察选手在多元文化环境和跨文化语境下,分析跨文化问题和解决跨文化问题的能力。经过一天半激烈的角逐,由蒋立辉老师担任备赛督导,邢玉红老师和王利娟老师担任指导教师,陈欣芃(动科学院)、严子怡(国际学院)、朱喆(生资学院)三位同学组成的跨文化竞赛团队最终位列第17名,斩获北京赛区三等奖。北京语言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代表队获得特等奖。

大赛于5月正式启动,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处担任指导单位,北京高校大学英语教育发展中心、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大学英语研究分会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北方工业大学承办。大赛秉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宗旨,将“全球视野·国际规则”、“中国故事·文化自信”、“文明互鉴·美美与共”三大理念融入赛事各竞赛单元设计中,通过大赛平台,培养了学生跨文化能力,助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为讲好中国故事,促进高校跨文化能力教学、推动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做出了有益探索,开创了新一代“竞赛育人、竞赛育才”的语言文化公共平台。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处刘霄处长指出,本届跨文化能力大赛的成功举办,对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和成长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刘处长表示北京市教委高等教育处将一如既往搭建平台,服务大赛,希望跨文化能力大赛越办越精彩,教师和学生能从大赛中受益。

我校此次跨文化备赛横跨两个学期和一个暑假,历时四个多月,历经6月份校级选拔赛、7月份组队和备赛计划制定,8月份跨文化理论建构、主题讨论和初稿形成,9月份文稿修改和台词完善,10月份服装道具准备、彩排预演和调整,到11月份登上北京高校决赛舞台,在校团委英语社的助力下,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稳扎稳打、虚心学习,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也收获了我校参赛以来的最好名次。我校同时获得2022年北京赛区优秀组织奖。


附:参赛学生心得体会、指导教师经验分享

陈欣芃(动科学院):非常荣幸能够参加这次“外教社杯”跨文化英语大赛,这次比赛让我从语言能力和与队友的合作上都收获满满。首先感谢英语组的老师们能给我这次机会。当我得知我将会和另外两名队友代表学校参加比赛时,我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感谢邢老师和王老师在我们选定素材、改写稿件时给予的指导和帮助。最后也感谢两位队友在磨合和排练的时候给予的帮助,也让我在这次经历中收获了友谊。这次比赛让我对于不同的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尤其是在对于中国和美国之间在婚礼上的不同,消除了我对于美国的婚礼之中的知识盲区和刻板印象。本次比赛分为三个部分,情景展示、解释文化之间不同之处和回答评委老师的提问。由于在之前排练的时候,情景排练和解释文化不同是我们的重点,加之我们还积极商讨了舞台上的走位,这两个部分完成得非常好,给评委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我们在回答问题环节的问题比较大,首先,对于评委提出的问题无法理解准确的意思,这让我们的自信心受到了较大的影响。还有就是我们的比赛经验少,没有办法很好地做到随机应变。

严子怡(国际学院):通过参与这次“外教社杯”跨文化英语竞赛我收获了很多。首先是语言能力上的提升,通过表演情景剧锻炼的交流的口语,使我对英语的表达有了更深的认识。在选题、改稿到最后定稿的过程中,我对跨文化交流也有了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对不同国家的一些习俗和习惯,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尤其是对中美婚姻习俗的差异,我饰演的是美国新娘安娜,在设身处地的了解和扮演之后、在不断碰撞和探讨的过程中,也消除了不少脑海中的刻板印象。不仅如此,本次竞赛需要由三个同学一起出演情景剧,在排练和磨合的过程中,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了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这里感谢的两位队友,我们一起排练一起讨论改稿,让我不仅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友谊;同时也非常感谢我们的指导老师,帮助我们选题、改稿,给我们很多的鼓励;也很感谢英语社的同学帮我们准备了表演需要的道具。总的来说本次比赛使我收获很多,从综合的方面给了我们锻炼的机会,无论结果如何,我们也都已经尽力,整个过程乃至结果都是一次很有意义、很有趣的经历。

朱喆(生资学院):在这次跨文化交际能力大赛中,我做为一名选手,感受颇深 。收获喜悦的同时,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和洗礼,参加此次比赛是我人生中非常特别的一次体验,不仅仅是比赛的环节和考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这一路走来的心理历练也让我收获颇多。通过这次的比赛,首先我最想表达的就是感谢。正是因为老师们对我们的全力支持,才有了我们当天出色的表演。在此,感谢王老师邢老师的辛苦付出,正是因为两位老师在表演技巧和稿件写作上给予了我们很大帮助和启发,才有我们在演讲台上的“淋漓表演”。同时,也感谢我的两位队友的辛苦付出。其次,发现了自己在英语方面的问题,词汇量不够,知识储备不足,不敢于用英语发表观点等,这都是我今后需要努力提高的地方。以上就是我在此次比赛中的心得与体会。

邢玉红老师:

主题确定

1. 主题的确定过程既困难又纠结,但我们选择给学生自主权,让学生带着兴趣去挖掘主题,这样有利于内容拓展和故事情节的创作。当学生摇摆不定的时候,我们会在学生现有计划的基础上给出我们的意见。

2. 如果学生的选题并不理想,指导教师可以给出一些主题。在主题确立之前,我去看了李安的一些电影,他的电影富含生活气息,却无时无刻不在反映一些文化上的碰撞,所以当回归到生活、文化、家庭这样的主题的时候,我感觉可以对电影里的一些矛盾冲突进行改写以为我们所用。在一次口头汇报中,我向学生提到了中美婚姻的文化差异,虽然他们最后呈现出来的内容跟我设想的不太一样,但是也进一步印证了电影对我们选题灵感的启发性。总体而言,主题的确立建议走新颖独创路线,能够吸引人眼球或者创新性够的。

3. 指导教师与学生多沟通,必要时线下碰面讨论确定主题情节。基于婚姻主题,在后来的线下探讨中,结合学生的想法,大家围坐在一起确定了几个基本的矛盾点。

搭档合作

1. 教师搭档

我很幸运能与王老师合作,她认真且负责,与我一同对学生起到了很好地督促作用。我们会较为默契的分工合作,而且能提出互为补充的指导意见。作为前辈,在话术和对学生的参赛指导上对我启发很大。

2. 学生合作

因为参赛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年级,他们沟通性很差,很少线下碰面,因此必须采用一些强制措施,以后参赛的老师和学生可以参考,比如让他们录讨论视频。我跟王老师会经常在群里督促,隔三差五问他们进度、想法,以及提醒他们交作业。

情节确定

学生不动笔,就永远都想不出好的方案。在学生向我们反馈他们的情节内容时,我们一直觉得问题很大,但是当落实在笔头上的时候,他们反而会补充很多在口头报告时没有的东西,让内容显得没有那么不堪。因此在确立大致方向后,一定要先提笔让学生写,先写了交上来看看。

剧本修改

作为剧本,要把语言表现的更生动些,但学生的写作语言比较生涩,且存在各种不地道表达。因此我先将学生的文稿整体修改了一遍,这一遍几乎把整个文稿都调整了,修改稿子呈现出一片红的状态,这样才保证文稿基本合格。然后修改后的稿子会反馈到王老师那里进行美化,使台词变得更为丰富。

理论空白—多看多读

跨文化理论这一块,我是完全不知道的。理论的补充主要通过阅读以往参赛队伍的既有案例,他们提到的一些高低语境、face concern之类的常用理论,我们可以套用。只有多读多看,才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学生是有一定的惰性的,建议给他们布置成任务,每几天读几篇然后从中提取理论做笔记。这也要求指导老师带着学生早点准备,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把参考用书的案例最好都看完。

赛前彩排

现场彩排我跟了好多次,尤其在比赛前一周,几乎每天都在彩排,对于场景的转换、音乐、演员的动作、神情、场景布置,每次彩排都会发现各种问题,然后给出意见进行调整,所以才有了最后转场的流畅以及保证一些动作设计没有特别的突兀,所以在比赛前一定要多彩排,同时叮嘱学生将台词记熟、反复操练。

王利娟老师:

跨文化大赛是综合性的英语大赛,选手要能说会写,能辩会演,对选手的能力考查是多方面、多维度的,是对选手的知识储备、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思辨能力、对跨文化现象的敏感度和解读能力、心理素质,包括舞台展现力、团队合作能力的综合考验。

案例开发:

问题:备赛起步晚,阅读量不足,跨文化理论的学习不够,所写案例矛盾点不突出,理论分析不深入,分析视角单一。

建议:要大量阅读各种相关的参考文献,从中汲取灵感;系统学习和探讨跨文化的相关理论知识,能较好地掌握多种跨文化分析模型。

即兴问答/即兴案例评述:

问题:备赛过程遗漏掉的环节。

建议:在日常的备赛中注重对语言表达能力的锤炼和思辨能力的提升,锤炼强大的临场反应能力。

To sum up:

▲提早进入备赛,做好长期学习的心理准备。

▲要增加知识储备,知识储备是基础,语言表达是工具,有想法但表达不出来只能在舞台上面面相觑。

▲系统了解并学习各国文化的差异性,以及文化背后的理论体系(可否有校外的资源支撑?)。否则成功的案例也是空中楼阁,会被认为言语空洞。






北京农学院外语教学部

地址:北京德外朱辛庄北农路7号 邮编:102206 电话(传真):(010)80799491